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相关文献

  • 1、DNA 定量分析在非妇科脱落细胞学中的应用价值(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12月)

    作者:黄 莱

    关键字:细胞学诊断 ;DNA 定量分析 ;病理学检查 ;非妇科脱落细胞学

    摘要:

    【摘要】目的 :通过 DNA 定量分析与普通脱落细胞学涂片检查,探讨这两种技术在体液细胞学,支窥涂片及肺穿脱落细胞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 年 10 月~2014 年 6 月,我院住院门诊及住院病人送检标本 393 例,其中包括体液细胞学 106 例,经过滤法处理标本后进行常规 HE 染色,两张经 Feulgen 染色后进行 DNA 定量自动分析,对照两者结果 ;287 例支窥,肺穿标本由临床医生取材涂片后送检我科,两张使用 DNA 定量自动分析,其余送检玻片行 HE 染色,进行常规细胞学诊断,同时送检病理切片检查病例共 242 例,对照结果。结果 :393 例非妇科脱落细胞学中,常规细胞学诊断恶性病例 166 例(42.2%),良性病例 227 例(57.8%),其中 DNA 倍体分析异常细胞≥ 3个,病例数 177 例(45%),DNA 倍体异常细胞 1-2 个共 52 例(13.2%),未见异常共 164 例(41.7%)。支窥及肺穿送检标本中同时行细胞学常规检查,病理切片及 DNA 倍体分析检查病例共 195 例。细胞学诊断恶性病例 86 例(44.1%),良性病例 109 例(55.9%);病理切片检查诊断恶性病例 101 例(51.8%),良性病例 94 例(48.2%),DNA 倍体检查异常细胞≥ 3 个共 92 例(47.2%),1~2 个异常细胞 39 例(20%),未见异常 64 例(32.8%)。其中细胞学与病理切片阳性病例符合率为 85%,DNA 倍体分析检测与病理切片阳性病例符合率为 98%。结论 :DNA 定量分析敏感性高于常规细胞学诊断,但 DNA 定量分析易出现假阳性,二者联合检查,若 DNA 发现异常细胞≥3 个,应引起细胞学医生高度关注,在进行常规阅片时增加仔细度,认真判断,以提高诊断阳性率,减少假阴性的发生。

    DNA定量分析在非妇科脱落细胞学中的应用价值_黄莱.pdf

  • 2、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诊断病理学杂志,2015年8月)

    作者:郑启忠,丁华野,张清萍,肖方星,罗春华

    关键字:液基细胞学, 宫颈癌筛查

    摘要:

    目的 通过与液基细胞学诊断比较,探讨细胞DNA定量分析系统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418名宫颈癌普查女性做液基薄层细胞涂片2张,分别行液基细胞学检查和Feulgen DNA染色,并用全自动DNA定量分析系统做DNA倍体分析,两者均为阳性的女性在阴道镜下行宫颈组织学活检。以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计算液基细胞学诊断和细胞DNA定量分析方法对筛查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CINⅡ)及以上宫颈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液基细胞学检查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及以上级别评估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CINⅡ)及以上宫颈病变,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1.3%、93.4%;DNA定量分析中以≥3个DNA异倍体细胞作为评估CINⅡ及以上病理改变,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1.4%、82.6%。DNA定量分析方法的敏感度明显高于液基细胞学方法。在235例ASC-US患者中,宫颈活检为CINⅡ及以上病变在DNA倍体异常者中占39.9%,而DNA倍体正常者中仅为1.2%。结论 细胞DNA分析技术能够较好地提高宫颈癌普查的阳性检出率。在ASC-US分流方面,DNA定量分析有很好的临床指导价值。


  • 3、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在宫颈癌早期筛查中的作用(河北医学,2015年6月)

    作者:孙艳秋, 刘莎莎

    关键字:DNA定量分析, 宫颈癌筛查

    摘要:

    目的:探讨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在宫颈癌早期筛查中的作用。方 法:对参与宫颈癌普查的12598名妇女用宫颈刷取材,进行液基薄层制片,分别行液基薄层细胞学诊断和DNA定量分析。其中任何一个结果为阳性均建议行阴 道镜或阴道镜指导下取活检,以活检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二种方法检测的准确性。结果:随访到的296例行活检的患者中,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检测出140 例阳性,常规细胞学技术检测出147例阳性,活检病理报告CINII及以上病变108例,细胞DNA定量分析相对敏感性为94.4%,相对特异性为 79.8%,常规细胞学检测相对敏感性为78.7%,相对特异性为67%,其敏感性和相对特异性均高于常规细胞学技术。结论:细胞DNA定量分析方法可提 高宫颈癌筛查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 4、PDCA循环在宫颈细胞DNA倍体分析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大家健康,2015年7月)

    作者:范远芳,杨娟,张霞,郭春红

    关键字:PDCA循环, 子宫颈,质量管理

    摘要:

    目的:探讨 PDCA 循环在宫颈细胞 DNA 倍体分析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对宫颈细胞 DNA 倍体分析实行 PD-CA 循环管理责任制,运用 PDCA 循环管理方法设定质量管理重点,制定 PDCA 循环改进方案,收集资料、找出存在问题,分析宫颈细胞 DNA 倍体分析质量管理缺陷的原因,采取改进措施,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处理4个阶段进行实施。结果:实施 PDCA 循环前后,宫颈细胞 DNA 倍体分析质量假阴性率、假阳性率分别由2.1%、1.9%下降至1.4%、1.1%,阳性预期值由0.26上升至0.49。结论:应用 PDCA 循环法对宫颈细胞 DNA 倍体分析进行质量管理,有利于提高宫颈 DNA 倍体分析诊断质量。


  • 5、腹腔积液细胞DNA倍体及miRNA-21联合检测对肝细胞癌诊断的临床价值(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年11月)

    作者:肖作汉,孟冈,王立志,孙文锦

    关键字:肝癌, 腹水,微RNAs诊断

    摘要:

    目的:评估联合检测腹腔积液细胞DNA倍体与微小 RNA-21(miRNA-21)表达诊断肝细胞癌(HCC)的效能。方法将2012年1月1日-2014年1月1日鄂州市中心医院所收治临床表现伴有腹 腔积液的患者纳入研究,HCC患者分入试验组,非HCC患者分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危险因素指标的差异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提取 独立敏感指标,绘制相应指标的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约登指数(YI)。结果两组患者组间资料单因素比较显示:性别(男性比例)、吸烟 史、HBV阳性、上腹部CT疑似阳性、卡氏功能量表(KPS量表)、ALT、甲胎蛋白(AFP)、异常凝血酶原(APT)、α-L-岩藻糖苷酶(AFU )、腹水细胞miRNA-21、腹水细胞DNA异倍体阳性共计11项指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 史、AFP、APT、腹水细胞miRNA-21、腹水细胞DNA异倍体是诊断HCC的敏感指标。腹水细胞miRNA-21与DNA异倍体的AUC分别为 0.742与0.801;吸烟史、AFP与APT三者联合断HCC的AUC为0.852,YI为0.5992。吸烟史、AFP、APT腹水细胞 miRNA-21与DNA异倍体五项指标联合诊断的AUC增至0.869、YI增至0.6222。结论腹水细胞DNA异倍体与miRNA-21是诊断 HCC的独立危险因素,单项指标检测即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将其联用能够显著增大HCC的诊断价值,对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是当前HCC诊 断体系的良好补充。


  • 6、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现代肿瘤医学 ,2015年4月)

    作者:陈湧彧

    关键字:宫颈癌筛查

    摘要:

    目的:比较和评估两种宫颈癌筛查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到漳浦县医院进行宫颈癌检查的病例14119例。均为宫颈刷取材,液基方法同时制两张片,一张进行巴氏染色,用于常规细胞学TBS诊断。另一张经Feulgen染色,用于细胞DNA定量分析检测。临床活检取材均在阴道镜指导下进行。结果:共建议活检671例。用于回顾性研究的388例有活检结果。其中有宫颈癌5例,CINⅢ/原位癌38例,44例CINⅡ及137例CINⅠ,其余164例为慢性宫颈炎。以活检结果≥CINⅡ作为宫颈癌前病变的阳性标准,采用细胞DNA定量分析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为70.11%与97.7%,而常规细胞学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为45.98%与58.62%。同一个标本同时采用两种方法联合检测,敏感性可提高到99.89%。结论: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可作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检测的辅助手段。


  • 7、口腔黏膜脱落细胞在口腔癌及口腔自斑中的应用研究(“Fotona”杯北京口腔医学论坛论文集,2015年9月)

    作者:刘瑶,张辛燕,陈晓欣,孙正

    关键字:口腔黏膜脱落细胞, 口腔癌, 口腔白斑

    摘要:

    目的:通过对口腔癌、口腔白斑及正常人群口腔黏膜脱落细胞DNA定量分析,观察该方法对口腔癌早期诊断的可行性,同时建立口腔白斑恶变风险评估的定量指标.寻找一种无创性、高特异性和高敏感性、操作简单、容易被患者接受的检测方法,为口腔癌的早期诊断及癌前病变恶变风险分析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经临床诊断为口腔癌的患者93例,口腔白斑82例,及正常对照组102例,其中口腔癌及口腔白斑需经组织病理学诊断.用特制毛刷刷取口腔黏膜脱落细胞,薄层液基制片,Feulgen染色,全自动细胞图像分析系统提取细胞DNA指数(DI),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建立统计学模型,根据DI计算口腔白斑恶变风险度,并对口腔白斑患者进行随访跟踪.结果:根据DNA定量分析阳性诊断标准: (1)DI≥2.3的细胞为倍体异常细胞,其个数≥5个; (2)异倍体峰;(3)增殖细胞比例≥10%,93例口腔癌患者中有89例DNA定量分析检测结果为阳性,口腔白斑中有4例为阳性,102例正常对照组DNA定量分析结果均为阴性.综上口腔黏膜脱落细胞DNA定量分析在口腔癌诊断的敏感性为95.70%,特异性为97.83%,阳性预测值为95.70%,阴性预测值为97.83%.对该数据分析表明随着病理分级严重程度的升高,炎症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增殖细胞百分比显著增高,且非均质型白斑其增殖细胞与倍体异常细胞的百分比和DI较均质型白斑显著提高.同时总结口腔癌及口腔白斑巴氏染色细胞学特征:(1)口腔癌:癌细胞单个散在,核深染,核浆比明显增大,出现异型性或呈片状排列,圆形或形状不规则,出现异型性,核深染,核浆比增大,有时可见裸核;(2)口腔白斑伴中度异常增生:细胞核增大,大小不一,排列不规则,核浆比稍增大:(3)口腔白斑伴轻度异常增生:细胞核不规则型,部分极性消失,但分布较均匀,核浆比正常:(4)口腔白斑不伴异常增生:其细胞学表现同正常黏膜上皮类似.随后提取口腔白斑病患者口腔黏膜脱落细胞DI,过滤二倍体细胞信号,放大增殖细胞、倍体异常细胞信号,建立统计模型,计算口腔白斑恶变风险度.本实验将大于0.7定义为高恶变风险,小于0.5为低恶变风险,介于两者之间为中恶变风险,其中9.8% (8/82)口腔白斑病例为高恶变风险,7.3% (6/82)为中恶变风险,82.9% (68/82)为低恶变风险.82例口腔白斑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8年.其中1例口腔白斑伴轻度异常增生患者,恶变风险分析为高恶变风险,随访40个月后发生恶变.结论:口腔黏膜脱落细胞DNA定量分析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用于口腔癌的早期诊断及口腔白斑恶变风险定量分析,定量评估口腔白斑患者恶变风险,且为一种无创、可靠的、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手段,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8、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在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与癌变鉴别中的诊断价值(医学临床研究  ,2015年4月)

    作者:胡江辉,聂琳,周肖如,左大镒

    关键字:流式细胞术, 乳腺肿瘤, 乳腺增生, 鉴别诊断

    摘要:

    【目的】探讨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在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与癌变鉴别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正常乳腺组织30例(Ⅰ组),乳腺导管轻中度不典型增生22例(Ⅱ组)、重度不典型增生30例(Ⅲ组)及浸润性导管癌42例(Ⅳ组),采用常规制片脱蜡酶消法制片,经Feulgen染色后应用全自动细胞DNA定量分析仪对切片作图像分析,其指标包括:细胞相对DNA 含量(DI值)、S期细胞比率(SPF)、正常G0/G1细胞DNA 含量的半数(1C),二倍体细胞(2C 细胞)等。【结果】从Ⅰ~Ⅳ组,DI及SPF逐渐增高( P <0.05),且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 <0.05);从Ⅰ~Ⅳ组,含有2C细胞的比例逐渐降低,而含有3C、4C、5C细胞的比例逐渐增高( P <0.05),Ⅰ组、Ⅱ组及Ⅲ组不含有异倍体细胞(>5C细胞),仅有Ⅳ组含有异倍体细胞(>5C细胞);四组的核长径及短径、核周长、核面积从Ⅰ~Ⅳ组逐渐增加( P<0.05),且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在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与癌变鉴别中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 9、细胞DNA定量分析在鉴别良恶性胸腹水中的应用价值(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5年7月)

    作者:陶伟, 李俊

    关键字:液基细胞学, 腹水, 胸水

    摘要:

    目的 通过与液基细胞学(LBC)诊断比较,探讨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DNA-ICM)在良恶性胸腹水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417例胸腹水标本,分别采用LBC和DNA-ICM两种方法判定其良恶性,并将两种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417例胸腹水标本均经临床或病理诊断证实,213例为恶性,204例为良性。DNA-ICM在胸腹水良恶性诊断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7%、100%、94.7%、100%、90.3%;而LBC分别为63.4%、81.9%、72.4%、78.5%、68.2%;两者之间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NA-ICM在诊断胸腹水良恶性方面有较大应用价值,与LBC联合使用可提高胸腹水阳性检出率,降低漏诊率。

  • image01
  • image01
  • image01